欢迎来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社情民意
加强公共服务供给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发布时间:2025/9/9  浏览次数:164 次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渭南市政协-政协渭南市委员会、渭南政协


加强公共服务供给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市政协委员王晓军、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反映:我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切实改进。

一是数字治理存在堵点。政务服务效率与数据共享不足。部分国垂、省直系统未与渭南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深度对接,导致数据无法实时共享,影响“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推进。基层窗口服务标准化不足,适老化服务有待加强。

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卫人才短缺,县级医院负债较重,远程诊疗应用不广,农村医疗服务能力薄弱。

三是农村服务供给不足。部分村卫生室、文化站使用率低,养老服务覆盖不均衡,部分志愿活动缺乏长效机制,依赖短期项目,难以持续服务群众。

建议:  

一是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推进数据共享与系统整合。加快推动国垂、省直系统与渭南市政务平台的深度对接,实现跨部门数据互通,优化“一网通办”服务。优化基层政务服务,加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行“综合窗口”模式,减少群众跑动次数。兼顾特殊群体需求,在推广电子政务的同时,保留现金支付、人工服务等传统方式,确保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无障碍办事。  

二是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完善定向培养、职称晋升等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健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合理化解公立医院债务,确保可持续运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推广远程会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分级诊疗效率。  

三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财政倾斜,提升村卫生室、文化站等设施利用率。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带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协同发展,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在偏远地区推广互助养老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  

四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可持续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等,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教育、文化等领域建设。优化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激励机制(如积分兑换、荣誉表彰),提高志愿者积极性。推广智慧化服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如智能养老、智慧校园等。  

五是完善监督与反馈机制,提升群众满意度。建立常态化评估体系,定期对公共服务项目进行第三方评估,确保政策落地见效。畅通群众反馈渠道,优化“12345”热线、网络问政等平台,确保群众意见“有回应、有落实”。加强社会监督,引入媒体、公众参与公共服务评价,推动服务透明化、规范化。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停车费“化零为整”应予治理
[下一篇]:物业管理企业在小区公共区域的经营收益 应让业主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