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文苑政协文苑
老官台文化——人类从洪荒走向文明
发布时间:2022/9/13  浏览次数:3704 次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渭南市政协-政协渭南市委员会、渭南政协

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

渭南市政协文史港澳台侨委员会

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老官台文化---人类从洪荒走向文明

文/华蓉

 

关中平原东部的黄河岸边,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华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中,华州史称郑、郑国、郑县、华山郡、东雍州、华州等。唐时就有“百郡之首,重于藩维”之誉。在这神奇美丽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遗存了许许多多人类远古文明遗迹,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老官台文化遗址,为人类从洪荒走向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老官台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 。老官台遗址位于渭南市华州区石堤河东岸台地上的老官台村。1955年发现,1959年进行了小规模掘,清理出灰坑,出土有陶器、陶片石凿、骨铲及骨锥等。陶片有夹砂粗红陶、细泥红陶、细泥黑陶和白陶。纹饰有划纹、绳纹、锥刺纹、附加堆纹、刻齿纹、刻槽纹、彩绘和磨光,以划纹和刻齿纹最具特征。彩绘极少,为硃红色。器形较小,胎壁较薄类别较少只有鼎、罐、碗钵、小口器和杯几种。鼎有明显口沿的鼓腹罐、直口曲腹罐、带刻齿纹的敛口钵碗和小口器是具特征的器形。

考古学家认为,这是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因在老官台村首先被发现,中国考古界将渭河流域同一类文化遗存命名为“老官台文化”。经考古学家研究,老官台文化时期,先民们已建制村落,营造简单房屋,从事农耕、狩猎、家畜饲养及采集等原始农业生产活动,种植黍等作物。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锛、石凿、半月形石刀等。陶器以钵形或罐形为主,多数器表满布规整的网状交错绳纹,彩陶仅见钵或钵形三足器,口沿外绘一道深红色宽带纹。

这一时期制陶业原始,主要采用泥片敷贴法。陶器圈足碗、彩陶钵与筒腹三足罐最具特先民住房基本为圆形,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是圆形。居民死后埋葬入长方形土坑墓,随葬物为陶器等物品。文化的发现,对了解渭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经考古学家研究,老官台文化包括两个阶段:前期以大地湾一期为代表,年代约为7300年之前后期以北首岭下层为代表,年代约为7300年-7000年前之间两个阶段均早于仰韶文化时期。1960-1961年发掘西乡李家村遗址,是汉江上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时代距今约7000年。李家村类型的遗迹发现较少,主要有竖穴土坑墓、瓮棺葬、窖穴、房址及陶窑。石器以磨制的扁平舌形铲、斧、凿和打制的刮削器、有肩石铲居多。陶器以泥质内黑外红陶和夹砂灰白陶为主,陶质松脆,器壁较薄而整;纹饰以线纹、绳纹为,未见彩陶;器形主要有圈足碗、三足器、平底钵及双耳细颈壶等。李家村类型的主要特征大体与老官台文化晚期相同,但又显示一定的地域特色,是老官台文化晚期的一个地域类型。

这时的先民们已经种植粟类作物,并饲养猪、狗等家畜,过着定居的聚生活。当时的生产工具以磨制为主,但仍然有不少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制陶工艺比较原始,以夹细砂红陶和褐陶为主,火候低、器类少,制法有手制泥制捏制等类型

老官台文化大约延续了一千年左右,历史就进入了仰韶文化时期。依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陶器的演变,早期距今约80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丹江上游也有发现。代表性遗址有临潼白家、渭南北刘下层和商州紫荆下层等。陶器均为夹砂红褐陶或灰褐陶,不见泥质陶;纹饰以交错绳纹为显著特征.也有锯齿纹和少量彩绘等;代表性器形有直筒形三足罐、三足或圜底钵、圈足碗、小口鼓腹罐等。晚期距今约7000年前后,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除渭河流域外,泾河中、下游和汉江上游也有发现。代表性遗址有宝鸡北首岭下层、华老官台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也有泥质陶和灰陶;纹饰多为斜行或垂直的细绳纹,也有附加堆纹、戳划纹及少量的彩绘;代表性器形有鹅卵形三足罐、平底或圜底钵、圈足或假圈足碗等。

从地层学的研究来看,大量的C14测年数据也表明,老官台文化早于仰韶文化。从文化内涵的相互比较来看,二者的主要文化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应为两种不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老官台文化晚期遗存中,也有一些与仰韶文化早期遗存相同或相似的因素从而表明,老官台文化与仰韶文化是渭河和汉江、丹江上游地区前后相继的两种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承袭与发展的关系。

华州老官台文化的发现,对于追溯仰韶文化的渊源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也为远古时代黄河流域人类先祖告别洪荒,走向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天尽头走来我三哥哥
[下一篇]:鲤鱼跃黄河龙门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