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社情民意
关于推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7/29  浏览次数:8537 次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渭南市政协-政协渭南市委员会、渭南政协


关于推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政协渭南市委员会提案委员会


为推进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就“工业转型升级”专题,4月份,市政协提案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赴蒲城、高新区等县市区和广东佛山、惠州等市进行了调研和考察,和市发改委、工信局等部门进行了座谈协商,基本掌握了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

一、现状与成效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决策,以改革增活力,以创新促转型,强力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发展水平,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效,工业经济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求进、质量并举的向好态势。

()坚持规划引领,整体实力持续增强。市上成立了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中国制造2025渭南实施意见》及《六大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等,抓好重大项目建设,落实减免税费政策,设立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今年一季度,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56.45亿元,同比增长15.1%,规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9.05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全省增速7.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突出创新驱动,企业竞争力逐步彰显。出台了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印发了《3D打印 酵素 新能源汽车三条产业链发展推进方案》,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技改资金投入规模。白水杜康等30户企业获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北人印机入围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紫兆装备等6户企业获批省级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

()狠抓结构调整,民营经济发展稳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煤炭、焦炭等传统行业去产能扎实推进,3D打印培育基地为载体的增材制造行业获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制定了《渭南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建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2018年有18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9户企业获批省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市创业创新中心成为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加强园区建设,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不断推进工业园区水、电、气、路和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工业园区专项观摩2018年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共有入园企业1227个,其中投产企业960个,实现营业收入2430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916亿元,缴纳税金85亿元,吸纳就业21.2万人,7个园区列入50个省级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

二、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业总量偏小。工业基础薄弱,总体规模小,规上工业总产值在全省占比不到10%,中小企业数量少且质量不高,各行业在全省占比均处于劣势。二是工业结构不优。属资源依赖型结构,能源、有色、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比达65.2%大多数属产能过剩产品,是国家调控的重点,影响到全市工业稳定增长;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三是发展质量不高。产业层次低、链条短、附加值低,关联性不强;产业聚集不突出,龙头企业不强、带动作用不明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智能制造产业链尚未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少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四是要素支撑不强。各种税费较重,环保投入多、压力大,企业生产成本大增;土地资源紧张、指标趋紧,工业用地受到影响;熟练技术工人招不来、留不住;融资难问题突出。五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投入偏低,战略性创新平台不多,关键技术自给率偏低,创新型科技人才、高端领军人才紧缺。六是发展环境不佳。落实中省有关政策不到位,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力度不大,营商发展的政务、法治、社会、市场环境不优。七是工业园区不专不大。工业分布依然“小散乱”、不够集中,园区多类企业混居,产业之间关联度较低,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不强。

三、对策及建议

工业是立市之基、强市之本。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途径。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则渭南强”的理念,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机遇,积极实施创新驱动、项目带动、产业牵动、板块联动战略,以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智能化、服务化为导向,突出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大园区支撑,努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完善市级工业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工业发展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安排,协调解决存在的重大问题。强化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指引作用,明晰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重点,大力推动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努力构建产业发达、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工业体系。研究制定我市促进五大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综合性政策和配套措施,重点推进产业规划实施、产业体系构建、产业技术研发和责任考核体系等工作。全面统筹规划工业空间布局,科学摆布工业项目建立完善工业项目招商利益分成机制,科学制定税收分成、经济总量分成和招商引资考核指标,由市级层面依据园区产业定位,对全市招商项目通盘摆布,形成市域统筹、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格局,推动产业规模化、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集群发展。

 ()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推动各类优势资源、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聚集,全力打造一批扩大渭南影响、体现渭南水平的品牌企业。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攀高附强,通过并购重组、联营联合、参股控股等形式与国内外大公司合作,借助外力,实现共赢和总量扩张,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龙头企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促进工业企业设备、配套件的互采互用,推动整个产业链协调发展。引导规上企业对标同行业先进水平,培育“标杆式”企业,打造一批行业“小巨人”。积极稳妥推进渭化集团搬迁工作,依托蒲城、韩城、华州三大现代煤化工基地,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

()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采用环境倒逼方式,压缩、淘汰落后产能,鼓励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推动传统产业从加工制造环节为主的“纺锤型”向加工制造与研发服务环节协调发展的“哑铃型”转变,提高传统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加快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推进龙门钢铁、金堆钼矿等企业加快开发生产中高端产品。发展高端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转变,着力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重点推进北人印机、中冶陕压、中联重科等先进龙头企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重视培育和孵化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及光通信、生物医药与健康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战略新兴产业,力争在短期内形成一批有自主核心技术、有较大市场规模和一定经济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方面,依托高新区、经开区,重点发展新能源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组件,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发展3D打印专属金属、智能材料、合成生物材料、液晶显示材料等电子信息材料,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3D打印装备生产基地。航空航天产业方面,以卤阳湖和富平为基地,重点培育民机试飞、通用航空、航空装备制造、航空物流和支线机场“五位一体”的航空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时发放困难企业煤改气补贴,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增势强劲的规下企业加快升规步伐。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放宽非公经济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切实推进清理中小企业欠款工作,深入开展中小企业减负工作,加快“僵尸企业”处置工作, 盘活资产存量。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倡导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业创新。充分利用我市职业教育优势,抓好定向培训、供需对接,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和专业骨干人才培训工作,形成从初级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中小企业用人需求。

()增强企业创新竞争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建设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开展产业创新联盟认定工作,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研发平台聚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鼓励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龙头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公共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创新前沿先导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办法,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实施品牌战略,保护传统品牌,做优现有品牌,培育创新品牌,用品牌体现特色、占领市场、壮大规模。开展两化融合评定表彰工作,推动全市企业两化融合深入开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引导支持企业到省内外招聘高层次人才,努力培育造就一批领军拔尖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技能应用人才。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五大支柱产业,策划包装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积极谋划成长性好的项目,支撑和引领未来发展。加快推进华山机场、纯电动商用车、帝亚一维乘用车、动力电池、光电一体化、潼关风电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招商引资,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旗舰型基地型项目, 切实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加快产业建链、延链、补链,着力纵向形成产业链、横向提升关联度,增强产业聚集效应。加大对低效用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通过对外嫁接、有偿转让、限期投入和异地置换等多种方法,盘活土地资源,优先保障重点项目、战略新兴产业、龙头支柱企业建设用地。

 ()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修编完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园区优化整合、改造提升,鼓励引导企业、项目向园区和基地集中。整合园区要素资源,加大水、电、路、气、通讯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破土地制约瓶颈,为项目落户和企业生产做好要素保障。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加快标准厂房、配套设施、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模式,鼓励园区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支持高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形式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强与西安高新区的协同创新发展,争取更多科研成果在渭南中试、量产。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制定建设方案,明确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加强政策资金扶持,积极争取中省重点项目及技术改造、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项目和专项资金。壮大市级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强化市级工业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推进重大技改项目建设、重点园区建设、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设立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完善融资风险分担机制,撬动银行贷款。健全企业上市孵化机制,支持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加大对重点工业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大力引进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小贷公司增资扩股,支持融资性担保公司做大做强。积极推进普惠金融下基层活动,推动企业借力各类金融市场转型发展。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坚持把国家、省、市既定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和分析,及时为工业发展作出预警预测。落实宽带渭南、智慧城市、“互联网+”战略,依托“工业云”平台,加快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市级领导包抓工业项目制度,把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应用于本地企业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深化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保姆式服务,努力把我市打造成效率最高、服务最佳、省内一流的投资洼地、发展高地。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关于我县婚丧礼俗演变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关于对我市幼儿园工作视察情况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