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号
关于推进黄河金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建议
陈玉振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意见指出,实施区城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提出未来我国将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渭南手握“黄河金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关天经济区”、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三个国家战略,特别是黄河金三角区域,产业相连,人文相近,应以典型引路,尽快迈开实质性步伐。
一、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稳步推进。支持韩城、河津、万荣小三角进行试点,然后总结经验全面布局推广。可首先开展旅游、信息、文化交流的互联互通。开通三市县的“市内公交”,加强民间商贸交往。建设“韩河经济园区”促进产业融合互补,形成产业抱团发展合力。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打造黄河金三角航空枢纽,优化现有民用通用机场布局,完善区城支线机场网络,扩展国际航线网络。推进城际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和铁路布局网络化改造。优化高速公路网络,畅通城际通道与城市路网衠接转换。积极推动区堿交通出行“ー张网”、智慧运输服务“一点通”、公共客运服务“一卡通”、政务管理服务“一站通”,提升黄河金三角经济区交通
体化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流域污染治理市际合作,建立河流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动机制,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协同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尾气治理、工业减排、露天禁烧等综合治理措施。推动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
四、推动产业协作共兴
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产业协作发展模式,联合开展项目招商,积极培育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共同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共同打造黄河国家公园,组建经济区文化旅游联盟,在文化旅游宣传营销、线路开发、商品销售联合挑法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共建黄河金三角协同产业发展。
五、推动公共服务对接共享
提升教育合作发展水平,推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相互开放培训资源,实现教师继续教育学分互认。鼓励高校在教学、科研、教师、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深化完善职业教育联盟跨区域合作发展机制,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合作发展。完善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合作机制。建立卫生应急协作机制,推动健康大数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开展公用事业合作共建,协同推进天然气输配气管网建设,鼓励跨市开展城市供水、供能等公用设施合作建设和运营。
关于对市五届政协四次会议第44号
提案的复函
陈玉振委员:
您在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黄河金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建议》(第44号)收悉,感谢对政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现答复如下: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加强沟通协调,三省四市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和务实合作,合作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区域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联动发展已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是积极探索完善合作机制。我市加强三省四市之间的沟通衔接,把推进韩城-河津-万荣等毗邻地区次区域合作作为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突破口,努力争取政策支持,加快毗邻地区的融合发展。目前,该地区的发展已列入国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和三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工作实施意见》。另外,韩城已与运城河津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工业转型、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等领域开展友好、务实合作,共同推动韩城河津一体化发展。
2019年8月,四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次区域合作实施意见》,《意见》进一步明确充分发挥节点县(市)比较优势,切实协调区域利益关系,合力对接落实国家战略,以产业分工协作为重点,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支撑,以共建绿色金三角为本底,以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基础,以市场同体建设为依托,协同共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节点县(市)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务实合作,为省际交界地区协调发展探索经验、提供示范,其中,韩城-河津-万荣融合发展已列入重点区域加快推进,具体为:充分发挥三地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强人才、技术交流合作,压缩产业技术梯度差,减少低水平产业同构竞争,共同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依托韩城花椒、万荣苹果产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合作, 共同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区;挖掘整合“史圣司马”、“鱼跃龙门”、“黄河根祖”、“红色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合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效应的文化旅游业,联合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些政策和意见的出台将为韩城-河津-万荣等次区域合作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二是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目前,韩合机场、禹门口黄河大桥、蒲白黄高速、渭南热电等重大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西韩城际铁路(向东延伸经运城河津至临汾侯马)、韩(城)万(荣)大桥、华山机场、富平至永济高速、菏宝高速临猗黄河大桥等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其中韩(城)万(荣)大桥已列入《陕西省省级公路网规划(2018-2035年)》。
三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加快。四市已共同签订《晋陕豫三省四地市文化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成立了黄河金三角旅游联盟,合力开发旅游市场。“一证游”政策惠及四市百姓,“朝华山、拜关公、观壶口、问道函谷关、缅怀史圣司马迁”成为区域特色旅游旅游精品线路。黄渭水上旅游观光项目已启航实施,开通了三省水上观光通道,“一日游三省、一船游三河”成为区域旅游新的亮点工程。
四是生态环境共建共保持续推进。四市已开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黄渭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秦岭及矿山生态治理保护工作;持续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实施地区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目前,黄河潼关至三门峡河段控导、防冲浪等工程加快实施;《渭南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印发,《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黄土高原生态治理项目建议书》完成初稿;渭南潼关和三门峡灵宝两地已开展跨省交界环境污染防治联合执法,两地污染共治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效果。
五是共促区域商贸经济繁荣。四市口岸办已共同签署《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口岸合作协议》,加强区域口岸通关协作;共同建立完善三角区域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联席会议制度,维护地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同时,采取展览与招商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搭建金三角区域展示发展成就平台,在去年10月,我市牵头组织召开了第五届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四市携手首次抱团走出去赴京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与京津冀地区进行合作对话、产业承接,共签约项目33个,总投资558亿元,开启金三角区域开拓创新的合作新篇章。今年第六届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正在紧张筹备当中,预计11月中旬在京召开。
六是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逐年提高。三省四市已开通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公共卫生协作”公众微信号;成立区域医院联盟,共享医疗资源,合力打造“健康”金三角。联合举办网球等多样性的区域间文体活动,联合制定《运城-临汾-渭南-三门峡四市教育督导协作区实施方案》,并共同签署《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教育协作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四市共建“数字金三角”合作协议》等合作文件;同时,积极开展了渭南城市轨道交通学校与灵宝市职业中专等校际合作;不断健全完善跨区域市(县、区)警务协作机制,提升公安机关打防管控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共同组织召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广播电视工作联席会议,就推进新媒体互联互通,文化旅游节目互联互播,有线电视互联互通达成合作共识。
下阶段,围绕加快推进韩城-河津-万荣等重点区域的合作发展,我市将加强与运城市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按照双方达成的共识,深入推动韩城-河津-万荣等重点地区次区域合作,重点围绕煤化工、钢铁、电力、焦炭、建材等产业,引导国有大型企业合作,延伸产业链,共同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二是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加快推进韩(城)万(荣)黄河大桥、西韩城际铁路(向东延伸经运城河津至临汾侯马)等跨省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区域交通网络。
三是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加强科技、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资源交流和共享,逐步建立制度对接、待遇互认、要素趋同、流转顺畅的体制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完善、高效、便捷的服务。
四是促进加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黄土高原生态治理项目建议书》编制,建立健全汾渭平原(黄河金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抓好黄土高原、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加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繁荣与发展,既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更是三省四市共同的意愿和奋斗目标。作为黄河金三角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将主动担当作为,虚心听取采纳各方合理化建议,按照中省工作部署,与其他三市同心协力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的落地实施,紧抓国家加快“一带一路”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新机遇,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合作,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共同致力于构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为实现黄河金三角地区的繁荣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您长期以来对黄河金三角区域三省四市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是否满意,如有意见,敬请反馈。
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