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号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城市文化韵味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民族民间文化”或“无形文化”,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传承悠久,地方民间文化遗产丰富,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审美价值。在10类35项民俗资源中,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的26项,华阴老腔、华阴迷胡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特别是华阴老腔,让华阴这张文化名片分量十足,影响甚大。但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大部分民俗文化项目后继乏人、生存濒危的境况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现有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人因从事民俗文化项目收入偏低、学习掌握技艺需时较长等原因对传承民俗文化遗产热情不高。二是镇办一级对民俗文化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相关政策了解较少,加之缺少专业人才和经费,导致基层重视不够的局面。三是缺少综合性、专业性的协作机构和有效的民俗文化保护机制。社会各界把文化主管部门作为民俗文化保护的主体,忽视了民俗文化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的复杂工程,在实际保护过程中,有时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四是民俗文化抢救与发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历史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作为保障。五是缺少专业性的保护队伍。缺乏民俗文化开发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摄录、照相、记谱、音像资料制作人员更为匮乏,使许多资料征集后不能有效开发、保护和利用,产业化开发、保护、经营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许多研究工作都要依靠外单位,甚至是国家、省里的专家才能开展,专业力量明显薄弱。
为此,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把非遗保护工作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工程,将非遗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纳入全市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规划,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力量。成立我市非遗保护中心,聚集人才,整合智力资源,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工作作风扎实的非遗保护队伍。
2、加强宣传教育。要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各界的力量,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弘扬优秀民间文化遗产,鼓励组织非遗文化方面的活动。如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大型展览、展演、召开专题研讨会、讲习班、培训班等,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其它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普及非遗文化保护知识,培养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使人民群众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传承者,同时也是保护者、宣传者。
3、普查建档,保护展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工作,扩大普查范围,全面详细摸清家底。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遗文化尤其是传承情况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为以后的申报工作奠定基础。利用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对收集、整理的民间文化遗产中有价值的实物、器具、史料予以有效保护和展示。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传承人的保护。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与教育部门合作,把有特色的非遗项目纳入中小学校教学内容,强化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认同,使学校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基地。加大专业人才招引力度,建立一支热爱传统文化、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奉献精神的专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机制,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专业人才。
5、创新节目形式,让更多的民间文化走出去。注重对各非遗项目的创新工作力度,创作排练一系列与时俱进但不破坏其原有面貌的精品节(剧)目。以华阴老腔为龙头,带领我市其他非遗文化走出陕西、走向全国。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各类赛事,提高知名度,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介。
6、加大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整合开发力度。要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开发地方民间文化,结合华山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展示、展演如华阴老腔、地方特色小吃等能形成商业效益的项目,达到既宣传保护非遗文化,又能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双赢局面。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倾力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实景演出以及旅游文化产品,促进文旅高度融合。
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签发人:梁新蒲 渭文广函〔2018〕74号
对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20号
提案的复函
张秋冠 委员(民建渭南市委):
您提出的《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城市文化韵味的建议》的提案(第20号)收悉。该提案既客观肯定了我市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了当前我市在民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针对性强,很又有现实意义,对我们的工作既是一种启示,也是一种鞭策。非常感谢您对非遗保护乃至文化建设的关注和重视,现答复如下:
我市地处中国版图中心,关中平原东部,因临近渭河而得名,迄今已有2700年的建城史。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核心区域,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名符其实的“华夏之根、文化之源、四圣故里、将相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在全省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文化强市的实践中,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极其重要而且是不容忽视的。在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践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我市创建的努力方向,制定下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考评办法》《关于促进渭南非遗传承人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办法》《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得到中省、市各界一致好评。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下,各级文化部门共同努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不断完善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方式和方法,开创保护新局面。同时,普查、名录体系建设、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名录项目的深入保护等工作扎实推进,各类展演、展示和交流活动广泛开展,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整体工作正在健康发展,扎实推进。非常感谢您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实践:
一、广泛宣传推介,营造全民关心保护非遗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我们不断创新形式,“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精彩纷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已成为我高集中展现非遗在内优秀传统文化和重要时间节点,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参与性、互动性,促进非遗走进群众生活。在采取悬挂宣传标语、散发资料、设立咨询点等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展示展演活动,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政策和保护成果,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和各界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今年5月中旬由我局与省非遗保护中心联合主办“2018中国·南社秋千文化艺术节南社秋千文化艺术节”。其中南社扛旗秋千高度40米,绳索20米,经英国扛旗公司认证为世界第一高木质秋千。此次秋千文化艺术节打造南社秋千顶级品牌项目,旨在贯彻十九大精神,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全面繁荣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和展示非遗保护成果,推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发挥民俗文化引领风尚,惠及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也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是一次民俗文化遗产全景式盛会,是让人民群众体验淳朴民风,魅力秋千的舞台,对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保护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有着特殊意义。
为丰富老少边区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边疆行活动。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司《关于开展2018年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我市与贵州省毕节市达成活“双向”活动协议,于6月25—29日以“ 大河风·黄土情——渭南非遗精品贵州行”大舞台的形式,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我市文化志愿者45人赴贵州省毕节市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文化志愿服务,搭建内地与边疆地区横向交流平台,让当地群众对陕西渭南的风土人情充分了解,将文化的种子撒向边疆。
近几年以来一贯积极组织、参加中省市各级大型展演展示活动。在渭南建市10周年中,挖掘、整理编排的集渭南优秀民间文化之大成的大型民间社火舞诗《华山魂》,参加了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的闭幕式谢幕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在社会各界引起轰动,受到省上领导和艺术家们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先后成功举办了渭南市第一、二届文化旅游节、成功组织大型非遗项目表演闹红“相约华山 舞动中华”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庆典活动。还先后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首届“国际民间艺术交流”、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晚会演出、“陕西民俗文化周”、上海世博会陕西馆渭南旬民俗展示展演等文化交流活动。
被誉为“东方摇滚”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华阴老腔”多次上省、晋京、赴沪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演出,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和一些媒体及互联网频繁报道宣传,参加了北京人艺话剧《白鹿原》的演出和多个重大活动,并荣获全国第四届群星奖演出大奖,“华阴老腔”还计划于9月中上旬应驻德国使馆文化处邀请赴德国汉堡参加2018年“中国时代”活动并在德国进行巡演。增进中德两国人民之间文化艺术交流;华县皮影戏常年在西安大唐芙蓉园演出,近年来相继到德国、法国、香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潼关背芯子、潼关古战船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首届CCTV外国人中华才艺展演》节目录制,中国文联百花迎春晚会,中俄中国行记者团陕西接待仪式,西安·香港道德经论谈会开幕式和中西部贸易洽谈会开幕式演出;合阳提线木偶也常年洽川旅游景区的演出,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得到游客的广泛好评。市非遗中心组织来自华县、华阴、大荔三县的皮影戏30多名艺人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2014世界汗血宝马协会特别大会暨首届中国马文化节”开幕演出。我市华县皮影应邀参加了“开放创新的亚洲 繁荣发展的世界”——2018年4月8-11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艺术表演,本次高峰论坛组织特邀著名演员张国立老师做文化产业的报告,大力呼吁对华县皮影文化保护传承。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现这一文化瑰宝,进一步扩大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宏权创新皮影团荣登首届上合组织国际青岛电影节开幕式。今年6月中旬,随着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落幕,各国元首还未离去,丝路沿途的欧亚12国为期5天的首届上合组织国家青岛国际电影节拉开了序幕,“上合之夜沙龙酒会”在青岛市黄岛区逸林希尔顿大酒店演艺场隆重举行。6月14日,华州宏权创新皮影团受邀参加电影节开幕式,大型晚会上,薛宏权带团,向上合组织各国政要、经济、文化、影视艺术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等,表演了现代皮影戏《丝路风》,演出圆满成功,宏权创新皮影团又一次为华州皮影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二、建立生产性保护基地,实现非遗产业开发
为了整合资源,对外宣传推广,对内传承发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保护,推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非物质文化产业进行生产性保护。我们除对原有的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公司积极进行政策支持外,由渭南市非遗保护中心独资成立陕西华典民间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发挥技术优势,推介全市优秀非遗产品,研发生产已趋濒临消失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微雕拴马桩、民间刺绣两大类产品,形成了领头羊。2011年,省文化厅命名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中我市有华县雨田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陕西华典民间艺术开发有限公司、潼关万盛园酱菜调味品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榜上有名。同年10月,《陕西日报》对华典公司的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勇闯市场进行了全方位报道,认为“作为政府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组建的公司,华典的根本使命就是对渭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通过资源的整合和市场的开发,让渭南的非物质文化转变成产品,走向市场。”
我市非遗文化产业持续蓬勃发展。今年3月下旬,为了落实市委、市政府追赶超越和建设“三地一中心”的战略部署,推进我市工业文化和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组织我市文化产业和工艺美术企业大师参加了第53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开展文化产品推介交易,进行产销对接和项目招商。活动当中,我市蒲城麦杆画系列——二十四孝图、华县皮影雕刻、秦源黑陶作品获得交易会金奖,蒲城麦杆画系列——十二生肖获得银奖,华州粮食字画——熊猫图、银箔画——凤舞、合阳剪纸系列——三娘教子、澄城尧头陶瓷作品均获得铜奖和优秀奖。通过展示我市工艺美术大师精湛技艺和优秀作品,宣传了我市文化产业和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成就,扩大了对外影响力。4月上旬,“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18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渭南华州。华州皮影的传承和发展吸引了记者们的广泛关注。当皮影版的街舞剧、芭蕾剧、飞天舞姿在屏幕上呈现出来时,吸引许多人拍照录像,华州皮影多次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这只是华州皮影传承创新和发展的一个缩影。华州皮影制作选用上等牛皮为原料,经过刮、磨、洗、刻、染、缀等24道工序精工细作,一件成品需要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其雕刻是采用全国独一无二的“推皮走刀法”,即:雕刻时扎破牛皮保持不动,来回推动牛皮,这样刻出的皮影刀口圆润、线条流畅齐整,此技法在全国独有。目前,华州皮影已成为华州区主导文化产业,2017年底,从业人员千余人,有20余个皮影相关的企业,年产值3000万元。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澄城尧头陶瓷,感知尧瓷魅力,4月下旬,在澄城县博物馆开展了“我爱尧瓷”——中国尧头窑陶瓷收藏展。此次收藏展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物载道、以艺传承,诠释传统文化与尧头陶瓷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艺术魅力,展现各位专家、学者及收藏家参与推动澄城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努力成果。展览共汇集了尧头窑不同时期生产制作的200余件陶瓷精品,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及地域分布次序,生动描绘了澄城尧瓷发展的文化内涵及历史图景,既是一场视觉盛宴,又是一顿文化大餐。通过展览,极大地推进我市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展现并发扬光大。
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实现多方面保护
渭南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农耕文明的遗迹俯拾皆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我们渭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全面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更好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我市文明城市的建设步伐,深入开展免费开放工作,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已打造成一座集展示、传习、体验为一体的数字化场馆。2016年6月开馆后的非遗展示传习馆达1300平方米,展品万余件,涵盖渭南地区的所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而且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增加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项目,真正实现了展示、传承一体,是西北地区首家数字化非遗展馆。
按照省文化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转向项目保护、展示与传习活动的指示精神,建立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一是长期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工作剪影、保护工作成果和具有代表性的相关实物与资料;二是为传承人提供技艺技能展示展演的平台;三是开展培训、传习活动的基地;四是对外宣传、推介的窗口。五是通过宣传展示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有中省市名录简介、分布图、皮影、渭北拴马桩、民间刺绣、澄城陶瓷、泥塑、古战船、青瓷船、面花、老剧本等近千件实物、资料。这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入使用,是值得骄傲和庆贺的大喜事,也将成为宣传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打造数字网络平台,开展现代网络文化服务
利用现代数字服务技术建设渭南市非遗网站和数字资源库,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全面展示全市非遗项目,丰富数字资源内容,便于市民阅览,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的互动平台。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上传展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数字作品。数字网络平台建设第一步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基本信息录入平台(共收录我市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5项;省级102项;市级253项);第二步全面展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丰富词条链接内容,优化浏览界面,在时间和空间上便于市民阅览。利用现代数字服务技术,以硬盘、光盘、可移动磁盘为载体,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声音等形式全面展示出非遗项目的文化魅力和传承人(团体)的文化人生,实现以非遗资源充实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以公共文化服务促进非遗“活化”保护的作用。第三步设立非遗咨询、问答信箱,及时回复广大市民的各种疑问,充分开展互动活动。第四步进行非遗成果展示,宣传非遗工作进展。将渭南电视台、媒体拍摄完成的相关视频成果及时上传数码平台,先期录入30集“非遗口述史”系列片,随后录入《渭南百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系列片》。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上传和展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数字作品,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保护的平台,强化人民群众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认同。
华阴市双泉村已经成立华山老腔艺术培训中心(基地),有专业演出团队、博物馆和培训场地进行定期老腔唱腔和演奏的相关培训,同时接待参观、交流学习及演出等活动。结合老腔的唱腔和器乐经常进行相关培训,然后依托培训逐渐开发本地民俗文化村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的建设,不断拓展双泉村的知名度,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结合实际情况我局已与市文物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就沿黄旅游景点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相关文化旅游产品来更好的宣传推介渭南旅游景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当中,华阴老腔唱红了春晚舞台,华州皮影戏、同州梆子、富平阿宫腔、合阳提线木偶、澄城尧头窑陶艺等特色突出、极具价值,未来的发展潜力都非常大。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非遗保护工作发展的新动能
根据国家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几年来已组织我市非遗传承相关人员参与参加了十期专业培训,市非遗中心收集整理了我市新拍摄有关非遗项目或传承人的微电影、微记录或纪录片。5月份,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保护传承水平,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进一步奋发向上、开拓进取,文化和旅游部决定授予华县皮影雕刻国家级传承人汪天稳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六、结合民俗加大对“非遗”进行适当旅游开发
对“非遗”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一是增加民众对“非遗”认知的机会。由于“非遗”自身特性,所知者、所深知者很少。如果只在大众媒体上呼吁对它的保护,而大众却又对其“不甚了了”,那么这种宣传效果会大打折扣。二是有益于“非遗”传承。当文化遗产的价值经过专门学科和专家的研究,得到充分揭示的时候;当文化遗产在大自然的霜刀雪剑、日晒雨淋、风吹雾蚀下面目全非的时候;当文化遗产在人类新生活、社会新发展中不相适应、淡出历史舞台之际,保护保存这些文化遗产的课题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而旅游,就有益于保护和传承。三是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旅游资源的种类很多,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尤其值得高度关注。我市“非遗”的众多项目,无疑丰富了各县(市、区)文化类的旅游资源。众多“非遗”项目,状况千差万别,有的尚未开发;有的已经开发,但传承和保护意识还不够;有的则是已经开发,但尚未全方位展示。我市“非遗”旅游开发的方式日益丰富多样,大致有观赏型、体验型、参与型、深层型、辅助型等几种。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从早期的主题式旅游开发模式、实地村落浓缩式开发模式、模拟景观再现式开发模式,到后来的节庆式旅游表现型开发模式、公园式创新式开发模式,近年又创新了实景舞台式旅游开发模式、情景体验式旅游开发模式等,大大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非遗”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为其所用的并非只是“非遗”形成的“产品”,还包括许多工艺。如“剪纸”,绝不仅仅只是让游客购买“非遗”传人的剪纸,还可以到剪纸传人所在地,倾听他们讲述当地剪纸的历史与文化、材料与体裁、内容与形式,观赏剪纸精彩表演。让游客现场操练,既使游客体会到地方文化的艺术魅力,也能感受到剪纸传人美妙绝伦的技艺和异想天开的体裁表现,进一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若大批游客购买“产品”,无形中更是对这一技艺的“致意”和“奖励”,剪纸传人收入提高,相对会吸引更多的人加以传承。在具体的旅游开发上,“非遗”既可成为旅游推介的吸引物,又可设计为旅游线路上的特色内容,还可以将其有机地融入景点、景区,充分融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我们将积极倡导并探索实践,好的品牌优势必将带来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增长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增添城市文化魅力。
再次感谢您对非遗文化的关心和工作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此复
渭南市文化新闻出版局
2018年7月 18 日
联系人:易红亮 联系电话:0913-2931915
抄送:市政协提案办(提案工作委员会),市政府督察室。
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办公室 2018年7月18日印
(共印1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