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文苑政协文苑
富平银沟柴窑遗址探寻
发布时间:2025/6/5  浏览次数:526 次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渭南市政协-政协渭南市委员会、渭南政协


富平银沟柴窑遗址探寻

文/柯喜堂

    富平县城东北5公里有一处叫“银沟”的地方,它是一条北南走向深约六七米的长沟,
    两侧断崖萋萋荒草中,豁露出一些半被土壅尽显岁月沧桑的洞口。沟上两旁的土埝断面, 裸露出一个个灰坑,抑或陶瓷 碎片。踩在软绵绵的灰土田地 里,随脚一踢,即有或白或黑 或青或酱色的陶瓷碎片露出。  此前曾读过一些资料,谁能料 想眼前这条沟道,这片土地,  还有这些陶瓷碎片,竞藏着一 个可能改写中国陶瓷史的巨大 “秘密”——被誉为天下第一 窑的柴窑产地极有可能就在这里!
    论及古代窑器,有五大名 窑之说,即钧窑、汝窑、官窑、 哥窑、定窑,而在五大名窑之前, 还有个烧制于五代周世宗时期 (954-959年)的“柴窑”(以周世宗柴荣姓氏命名。相传有司请示釉色,世宗答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以云白天青的美好瓷色   祈愿未来国运),但因迄今尚未发现确切的柴窑窑址,且无实物流传于世,故成为中国 陶瓷史至今未解的千古之谜。不过,古文献有关柴窑的记载不少,比如明代张应文撰《清   秘藏》“论窑器”记载:“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明洪武年间曹昭所著《格古要论》对柴窑器的产地、釉色、釉质、装饰及足底特征等作了明确论述:“柴窑出北地。世传   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见。”明高濂撰《遵生八笺》则将柴窑概括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大特征,加上“足多粗黄土”(即在足底部垫烧处遗留下的泥质印记) ,遂成为鉴定柴窑的基本依据。柴窑的地位如此尊贵,有关柴窑产地究竟在何处,业内众说纷纭。有的专家支持“郑州出柴窑”;有的认定柴窑产地在景德镇;有的引经据典,提出柴窑在汝州;此外,柴窑出于越窑、耀州窑也不乏支持者。由于冠绝群窑,倘能获得柴窑器皿,即便是残瓷一片,亦令人沉醉不已。邵蛰民撰《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载:“琉璃厂某古玩肆有 残瓷一片……周径约三寸余,厚分许,釉淡青色,光足可鉴人,四周露紫砂胚。柴瓷青 如天,明如镜,虽色光俱佳,而薄如纸一节已属不符。”相传明代权相严嵩利用权势, 一生也仅搜罗到十数件柴窑瓷器。然其收藏,真真假假,史上并无定评。现已由陕西省 文物局命名为“银沟遗址”的这片 2.3 平方公里的土地倘果真是柴窑产地,那就真成为 一片宝地了。(2011 年 2014 年先后被富平县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令人欣慰的是,据《中国陶瓷》2017 年增刊载:经专家实地考证,发现银沟遗址  地表有十余座古窑炉遗址,这里是中唐至北宋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陶瓷遗址。该遗址出  土的陶瓷残片品种丰富,工艺技术非常之高。特别是青白瓷技术水平属当时最先进水平。 2015 年,在前期实地调查和勘探基础上,由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单位  组成“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项目”课题组,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从考古学、 材料学、工艺学等不同角度,对银沟遗址发现的古陶瓷标本以及相关的遗物和遗存进行  研究,认定从富平本次调查勘探中出土的青白瓷,不论是瓷器的外观、釉色、胎质还是  工艺等特征,基本符合古代文献中描述的柴窑产品的基本特征。且从目前国内外各处自  称“柴窑”的实物标本来看,陕西富平银沟遗址出土的实物标本与文献中所谓“青如天、 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的特征最相符。 因此,陕西富平银沟遗址可能就是历史上柴窑的产地,而遗址内出土的青白瓷便是后人津津乐道的“柴窑”瓷器。此外,专家通过科学检测,对银沟遗址出土的青白瓷与其他 名窑的青白瓷进行了比较研究。如热释光测年数据表明,银沟遗址出土的青白瓷年代集 中在五代至北宋时期,在陕西富平地区,五代早期就已经出现成熟的青白瓷生产,而唐末五代时期景德镇湖田窑尚未开始烧制青白瓷,直到北宋早期湖田窑才出现青白瓷。故 从年代上看,银沟遗址的青白瓷早于湖田窑一个世纪。至于汝窑等是否属柴窑产地,专家也通过相关古文献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格古要论》明确记载“柴窑出北地”。“北地”即始设于秦时的北地郡,后因战乱,多次内迁寄居陕西关中。北魏时其郡治迁至今富平流曲镇,而今富平县域内皆隶属北地郡。无须赘言,所谓“柴窑出北地”,盖非富平银沟遗址所在“北地”莫属。而从地理方位上看,富平位于陕西省中部,西周时即属京畿之地。其辖境内盘龙湾以及五寨、贺兰观、下窑堡、绫李沟、永安村等新石器文化 遗址,先后发现过尖底瓶之类陶器和红、褐、灰、棕、彩、釉等陶片。换言之,富平地 域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便是人类宜居之地,且因其临近京城,不乏消费市场,陶瓷 产业也就相应发达,柴窑的出现,自是情理中事了。
    俗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窑烧瓷亦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原料。而富平北山 一带出产的青坩泥、白坩泥(高岭土)、石英等,均为上好的陶瓷原料。据专家讲,这 里的釉石是由方解石微晶、云母、石英等混合的釉土矿物,几乎可以单独制釉。该地区 拥有制瓷过程所需的配胎、配釉原材料,且可同时配制青瓷、白瓷、青白瓷、黑瓷和酱 色瓷。在同一地点同时烧制白瓷、青瓷及酱色瓷,这在中国南方窑厂是罕见的。诚然, 富平银沟遗址最后能否被中国陶瓷界公认为柴窑产地,尚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考证;但 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欲破解柴窑产地这一千古之谜,恐怕是绕不过富平银沟遗址这 一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陶瓷遗址的吧?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商鞅方升”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