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常态化专业化
市政协委员董颖反映: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由此引发一系列极端事件的发生,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目前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偏执、厌学焦虑、怕受挫折、抗压力弱、暴力倾向等多种情况。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学生方面:学生因课业负担重、体育锻炼少、心理压力重,缺乏正常宣泄情绪的方式和渠道。
家庭方面:家长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尤其部分家庭因家庭暴力、离异、留守等不和谐因素导致家庭关系紧张,致使一部分学生心理健康风险更高。
学校方面:教育系统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严重不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专业素养整体较低,心理引导不够。
建议:
一是不断健全体制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抓好早期筛查干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监管。
二是实现家校相互协同。教育部门应积极推动学校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社会情感教育和家庭教育纳入教育改革发展整体规划,抓紧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同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机制,实行“一档贯终身”,做好学段衔接,与学生升学、转学进行“随迁”。此外,还应建立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机制,加强校家协同预防与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体系研究,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三是强化专业人才配备。教育部门应制定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职教师招聘计划,根据学校学生人数,按照一定比例,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落实心理健康教师培训计划,实施“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选培用一体建设工程,加大培训进修力度,尽快达标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