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献良策 凝心聚力谋发展
——华州区政协二届三次会议委员大会发言小记
聚合力、谋发展、惠民生。1月23日,华州区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委员们围绕“教育事业发展、医疗保障、农业产业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热点话题踊跃建言,献务实之策、建睿智之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虽然我区高考成绩连年攀升,高中教育持续向好,但离全区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还有差距。”区政协常委、民进华州区总支副主委王荣奇建议,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新建或改扩建打造一所优质高中学校,提升办学条件,增加学位供给。通过集团化办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办好群众满意的家门口值得信赖的优质高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如何做好学校家庭社会有效衔接,三位一体育英才?区政协常委、咸林中学教师刘小琴建议,要构建起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同治理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各展所长、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育人的教育体系和网络,实现“三位一体”育英才的共同目标。
蔬菜产业作为华州区六大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需在提升品牌影响、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蔬菜产业加工等方面持续用力。区政协委员、民盟华州区总支盟员张强建议,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持续推进蔬菜产业链建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行“合同”“订单”农业,不仅能促进生产规模化,更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效应,更好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妇女心灵手巧、朴实勤劳,是乡村的建设者、乡村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区政协委员、民革华州区总支党员索玉建议,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在传承和发扬妇女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用好用活互联网,抓好网络直播、短视频带货等培训,培植“乡村旅游+民宿、乡村旅游+农家乐”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广大妇女充分参与进去,帮助她们实现创业梦想。
如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区政协常委、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秦涛建议,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高标准、大力度推进营商环境提质增效,把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作为持续改进服务的重点,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保障。牢固树立“用户思维、客户体验”的理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按照“流程最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要求,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让华州区优化营商环境跑出“加速度”。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区政协常委、工商联主席孟姣建议,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化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各类矛盾纠纷,主动协调民营经济用地等问题,保证民营企业建设需求。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做到无事不打扰、少干预,让企业专心生产,安心落户,为企业发展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积极推进“银税互动”,打通中小微企业在机制与政策落实中面临的堵点,让民营企业事有处办、理有处讲、难有处解、愿有处达。
持续促进区域优质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的重要举措。区政协委员、大明镇白泉村第一书记叶振林建议,不断加强区级医院临床专科和管理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强化乡镇卫生院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中医药服务能力,更好地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加大基层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扶持力度,缩小城乡和专业之间人才配置差距,持续推进“健康华州”建设。
“要加快产业化进程,实现华州花椒提产增收。”区政协委员、林业工作站站长王纲认为,目前花椒产业链尚不健全,管理水平较为粗放,花椒产业增值能力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他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链配套的扶持政策,不断提高花椒生产加工的机械化、智能化、产业化水平。要进一步拓展营销渠道,增强品牌意识,加快推进花椒产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品质赢市场,以品质强品牌,让华州花椒走向全国,成为强区富民的支柱性产业。
(华州政协 时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