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文苑政协文苑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强国富民第一渠“郑国渠”
发布时间:2022/9/13  浏览次数:8610 次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渭南市政协-政协渭南市委员会、渭南政协

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30

渭南市政协文史港澳台侨委员会

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强国富民第一渠“郑国渠”

/冯宝哲


为强秦富民,为解决黄土旱塬干旱缺水,早在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秦国举国之力用时十年兴建了大型水得工程从而实现了国强民富,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史记·河渠书》介绍:“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水经注·沮水》载更为详细,译以今地而言,西起仲山西麓谷口(陕西泾阳西北王桥镇船头村西北),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古重泉(今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300华里。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多条水系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要弄清这个工程的来龙去脉,还得从战国末期的形势说起:其时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大有东扩之欲。七国中韩国国力较弱,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秦王政即位后,韩桓惠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笨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派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间,建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为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使其无力东伐。岂料秦国本想发展水利,很快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并征集大量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郑国毫不隐晦,坦然承认了自己的间谍身份,并说明渠若修成,不过能使韩国苟延残喘一些时间,但对秦国却是功在千秋。秦王政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当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也需要借助郑国的所长。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终于完工,人称郑国渠。从一个身负疲秦使命的间谍,到担当强秦大任的水工,郑国完成的是一次生命的嬗变,作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因兴建自己名字命名的水利工程,从此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并源源不断奔流千年!从某种意义上讲,秦始皇扫灭六国、荡平天下的伟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条给秦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发展的水渠,正是这条中国古代最大的灌溉渠道,使秦国从经济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准备。就在郑国渠竣工后的第五年,秦国浩荡东进,直逼韩国。韩国灭亡在自己设定的阴谋里,郑国渠,成了一条冲溃自己家门的洪流。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筹划设计者,郑国在施工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创造的“横绝”技术,使渠道跨过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横向环流,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表明他拥有较高的河流水文知识。据现代测量,郑国渠平均坡降为0.64%,也反映出他具有很高的测量技术水平,他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学家,其科学技术成就得到后世的一致公认。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我国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汉代有民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引泾灌溉,急若燃眉。1930年杨虎城主政陕西作出决策,中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千秋重任。在这两个蒲城人的亲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万亩土地。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边运用、边改善、边发展的原则,国家投资对新老渠系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挖潜扩灌至1993年完成项目任务,1995年8月通过竣工验收。1995年,渠首引水能力为50立方米每秒。设施、有效灌溉面积分别为134.04万亩(其中抽水灌溉面积37.2万亩)和125.99万亩。

 郑国渠距今已经2200多年了,有关资料提到它东流入洛之地当在古重泉即今蒲城县龙池镇晋城村南。由于时代久远,沧桑变迁,其遗留的印痕早已被岁月抹去了,几乎无迹可寻。上世纪70年代,据陕西省水利厅对遗址沿线所作的勘探调查,郑国渠进入蒲城后经现在的原任、孝通、党睦、龙池以南,入洛处当在重泉村北,即晋城村西杜家村有一个俗称为“史洼沟”的地方。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 黄河岸边有故事----“商鞅方升”的秘密
[下一篇]:秦晋“泛舟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