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文苑政协文苑
黄河岸边古城与古城墙
发布时间:2021/8/23  浏览次数:2756 次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渭南市政协-政协渭南市委员会、渭南政协

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29

渭南市政协文史和港澳台侨委员会

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黄河岸边古城与古城墙


陕西韩城   马萌

韩城市是秦晋交界黄河岸边的一坐古城,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人们都知道韩城的古城街、司马迁祠、梁代村、党家村、文庙等名胜景点。其古城的城墙也是一部历史的记实。韩城的古城墙没有西安、平遥保护的那么好,但它存活在韩城人们的记忆中。

记得学者吴乃学编著过一本关于解放韩城的长篇报告文学《韩原狂飙》,其中就谈到在解放军兵临城下,气急败坏的国民党县长赵玉琳曾经焚城。《韩城市志》“军事志”中“战事”一节有“解放韩城”,叙述这一历史事实:

民国36年(1947)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全面反攻。10月3日,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前委决定:由王震、王世泰两位司令员率领2、4纵队,开辟黄龙山区工作。10月4日,2纵队攻占石堡(今黄龙县)后,与4纵队在黄龙山区会师,经郃阳甘井等地向韩城开进。9日,在县南马陵庄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确定以急袭之势歼灭守韩国民党军队。部署2纵队包围县城,独立第4旅攻击南关、西关;359旅攻击东关、北关。当晚10时,向县城外围据点发起攻击,国民党县长赵玉琳,为了阻击解放军,火烧东、北关民房800多间。至10日拂晓,攻克南关,占领北关;359旅9团攻占城西象山、狮山等制高点;4纵队占领县南芝川镇。黄昏时,解放军对县城发起总攻,2纵队一部经过激战,攻占了赵家寨,4纵队警3旅5团攻占了庙后寨,两部逼近东关。 

11日夜,国民党援兵1个旅,经郃阳县城向百良镇推进,故决定围城打援。除留359旅9团在龙泉寺、苏村一带,13团在西关监视城内国民党军队外,主力部队即向芝川镇、三甲村开进。赵玉琳趁机随同国民党守城部队指挥官,于晚10时由东门潜逃。359旅13团获悉后,用炸药炸开南门,于12日1时进入城内,俘国民党军队300余人,第一次解放韩城。12~13日,2、4纵队追歼弃城逃跑的国民党军队,全歼胡宗南部90师53旅158团等部,俘国民党军2000余人,毙伤300余人,缴获骡马100多匹,野炮6门,炮弹800余发及其它物资,并控制了芝川镇、 禹门口等黄河重要渡口。

韩城第一次解放后,2、4纵队挥师北上,进军宜川。赵玉琳逃跑后,经昝村、王峰、雷寺庄,向南窜至郃阳县,勾结国民党军队36师,于10月17日向韩城反扑,19日下午5时占据县城,疯狂地进行烧、杀、抢、掠,围剿中共韩城地下组织领导的韩城、韩宜游击支队。民国37年(1948)3月23日,2纵队6旅16团向韩城开进,4、6旅亦于当夜分途进军韩城。据守韩城县城的国民党军队24旅72团闻讯,于24日弃城南逃,解放军进驻韩城。

城墙在冷兵器时代是用来抵御外敌入侵的,韩城与其他古城垣一样,应当是有城墙的。“溥彼韩城”足以见得韩侯国都城的雄伟壮丽,但不是当下的韩城古城,它的遗址应在今天的韩城市南芝川镇一带;隋朝改夏阳为韩城县的时候,曾修筑土城;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王勃曾游韩城作两赋,分别是《夏日登韩城门楼序》、《夏日登龙门楼序》。城门楼序中有“韩城奥壤,昔时开战斗之场,秦塞雄都,今日列山河之郡”的诗句。由此可以想象盛唐时期的韩城古城是多么的巍峨壮观呀。

金代大定四年(1164),修本邑(今金城)城池,筑土城,周长4里59步,高2丈5尺,城壕深2丈。设四门:东为迎旴、西为梁奕、南为澽浡、北为拱宸。至于这四个城门的得名,我曾与渭南市政协一级巡视员、原韩城市政协主席冯双民先生,市政协副秘书长董群艺、政协委员孙兴等文化艺术界人士探讨过,认为“迎旴(读xu)”门在东,意为迎接旭日东升;“梁奕”门在西,与梁山山脉相望,应当出自《诗经·大雅·韩奕》中的“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澽浡”门在南,澽水绕城而过,日夜奔流不息;“拱宸”门在北,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拱宸”,唐五代禁军之一,意为武勇之士也,人望而畏之。这是人们常说的“金城”四门。

明崇祯十三年(1640),三月,薛国观(本邑人,累迁户、吏部尚书,进为武英殿大学士)奏准明廷,倡议地方官绅捐资,改土城为砖城,历时五月竣工。更四城门额,东为“黄河东带”,西为“梁奕西襟”,南为“溥彼韩城”,北为“龙门盛地”。

这是明清韩城古城原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门外设有哨卡,战时以盘查行人,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东关、西关、南关、北关。

四关之处各有街道相通,是古城的交通要塞。东关旧时常年作为粮食集市所在地,同时,也是农历每月初一的集日所在之处。西城门额“梁奕西襟”上的“大顺永昌元年”,是李自成在韩城时留下的珍贵文物。这一石刻年号在全国独一无二,至今在韩城博物馆还可以看到。由南城门外的石桥到澽水的毓秀桥,称“南关街”。它是金城的南大门,自古就是入城的必经之地,也是直通省府的交通要道,在四关中最长。北关是四关中最大的一关,也是巷道最多的一关。原北城门正对的是高丘台上的圆觉寺。北关东街,昔日是由县城向北上塬的主要通道,两旁几乎都是铺面,街中原有著名的隆兴客栈,东端折北拐东,形如井把,俗称“井把弯”,直到柿谷坡底。

韩城古城墙的拆除据说是在抗战爆发之后,民众为了躲避日机轰炸方便逃生,拆低城墙。至于古城墙的拆除殆尽,我曾听金城办广场村六组慎先生讲述,是在1958年,韩城县人民政府在金城北关的圆觉寺旧址兴建烈士陵园时拆除,附近居民私自拆城墙取砖盖房的情形也有。剩下的城门楼子是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拆除的,有人回忆说他父亲小时候还见过城门。

在今韩城市南的芝川镇一带,历史上曾有少梁城,相传为梁伯国的都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县马春芳倡修芝川城(现已湮没),南北城门额分别书:“古韩雄镇”、“少梁古地”。而今在这里有东少梁村、西少梁村。

而今,随着韩城“三国一城” (韩侯国、古芮国、梁伯国、魏长城)考古工作的深化,尤其是芝阳镇陶渠遗址及古墓群考古工作的实施,考古界专家学者会给出梁伯国都城确切城址的答案。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黄河岸边有故事 知音难觅,历史亏欠司马迁一个“管鲍之交”?
[下一篇]:黄河岸边有故事---天下第一渠从古重泉(蒲城)入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