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交流工作交流
关于蒲城县政协委员围绕脱贫攻坚走访调研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1/1/4  浏览次数:4924 次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渭南市政协-政协渭南市委员会、渭南政协


关于蒲城县政协委员围绕脱贫攻坚走访调研的


按照蒲城县委要求,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县政协组织96名非公职委员于314—24日深入全县16个镇(办)16个贫困村开展走访调研。委员们通过实地走访,察看了16个贫困村的脱贫攻坚情况,尤其是扶贫产业发展情况。期间,入户走访贫困户248户,非贫困户215户,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463份,收到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建议62条;结对帮扶了23户贫困户,现场给蒲馨爱心超市捐助物资和现金共计2万余元。委员们通过宣传扶贫政策、疏导群众情绪、化解问题矛盾,进一步凝聚了发展共识。

一、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经走访调研,委员们的总体感受是:我县脱贫攻坚工作不仅让贫困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更让广大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大家普遍认为全县脱贫攻坚组织保障有力,谋划部署到位,干部帮扶尽责,各镇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扎实,脱贫攻坚工作做到了底子清楚,目标明确,措施精准,尤其聚焦群众最为关切和最不满意的事项,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工作,促使群众政策知晓率、满意度大幅提升;产业扶贫方面,镇“联合党委+”和村 “党支部+”产业扶贫模式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促使贫困户收入稳步增加。同时,全面完成了全县乡村路、村组巷道的硬化、绿化、亮化,美丽乡村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和电力、有线电视入户等工作全面到位,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走访的463名群众对我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满意率为98%,相比于2017年走访时大幅提升。248名贫困群众对“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落实效果满意率为100%。其中,安全住房、义务教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家庭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家庭收入情况较去年明显增加等五个方面满意率均为100%。对“八个一批”政策落实满意率为98%。其中,就业创业满意率为96%,健康扶贫满意率为95%,产业扶贫满意率为98%,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生态补偿、教育扶持、兜底保障满意率均为100%215户非贫困户对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满意率为97%。其中,安全饮水满意率为95%,集体经济或合作组织、互助资金组织、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电力入户率、标准化村卫生室等方面满意率均为100%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扶贫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一些贫困村干部、贫困户对2020年帮扶结束后自主发展产业仍有顾虑,缺乏信心;一些非贫困户对参与村集体产业、共同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心理不平衡,有怨言。二是我县扶贫产业以种养业为主,酥梨、西甜瓜等传统产业目前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阶段,金银花、奶山羊、食用菌等新型产业正处在起步爬坡关键阶段,这些产业不同程度存在管理粗放、运营成本高、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问题,受气候、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较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可持续性不强,部分镇“联合党委+”、村“党支部+”产业项目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有差距。

(二)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保障措施还不完善。脱贫摘帽后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将进入“后扶贫时期”,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仍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难题。主要原因:一是底子差。一些缺乏劳动能力、无力脱贫的贫困户在各种政策帮扶下已实现了脱贫,但多数没有就业能力,缺少自身经济收入,一旦患大病、重病,极易返贫。二是重大疾病报销后负担依然较重。走访中了解到,一名贫困群众患有动脉瘤,去省人民医院就诊,住院费用总计14.5万,合疗报销了6.6万,大病保险报销了1.8万,民政大病救助补助了8300元,补充医疗保障基金补助2.3万元,自己还需负担2.9万元,加上交通、吃饭、陪护等各种花销,总计花费4万多元。考虑到后期还需多次治疗,负担依然较重。三是对重大疾病的防控意识和手段仍然欠缺,导致农村“小病拖、大病挨、危重才往医院抬”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三)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还不紧密。我县当前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方面。基层干部群众对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的意识不强,缺乏系统性深度思考。二是体制机制方面。我县虽然于去年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但与脱贫攻坚如何相互支撑、整体联动、协调推进,尤其是实现脱贫摘帽后,脱贫攻坚任务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如何统筹安排、一体部署还没有拿出具体方案。三是人才保障方面。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但目前我县各类农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专业人才引进困难,其中新型职业农民仅有1000余人,占全县农业人口比例不足0.2%,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明显“短板”。四是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三、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这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在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要更好地把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机结合。为此,我们建议:

(一)持续推进扶贫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坚持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为此,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镇“联合党委+”、村“党支部+”产业提档升级,重点对以酥梨、西甜瓜为代表的覆盖面广、辐射带动力强的传统产业和以金银花、奶山羊、食用菌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在品质上下功夫,在品牌上做文章,按照农业绿色生产标准,打造一批农产品标准化集成示范基地,实现扶贫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二是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为此,要结合我县现有农业产业尤其是扶贫产业实际,一方面对现有的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支持,促其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依托食品工业园,招引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延长其产业链,最大限度提高附加值,尽快走上生态循环、转型升级之路。三是加强扶贫产业项目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打造“样板”。要加强对镇“联合党委+”、村“党支部+”扶贫产业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明晰投资主体,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加强资产监管。建议成立“全县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全县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指导全县产业发展,形成一盘棋。结合各涉农部门职能,对镇“联合党委+”、村“党支部+”产业分类、分区域分解落实包联指导责任,跟踪服务、定期指导,确保扶贫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建议在各镇(办)成立专门的产业经营管理机构,重点对镇“联合党委+”、村“党支部+”产业从生产、技术、经营、销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做好市场风险预判,及时调整种养结构,鼓励走订单农业之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确保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一批经营主体明确、运营规范、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扶贫产业典型。

(二)健全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一是着力构建“大救助”体系。对患有大病和长期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认真落实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原则,实施分类分批救治;加大对非贫困群众患大病重病的医疗救助力度,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因病致贫。二是加强预警监测。建立贫困人口健康跟踪机制,完善健康档案,加强疾病预防,定期排查和诊疗地方病,对有返贫倾向的贫困人口加强预警监测,一旦患大病重病及时跟进帮扶措施。三是突出疾病防控宣传,提升群众健康观念。要加强健康知识普及,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疾病预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三)要着眼长远,促进脱贫攻坚与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摘帽后的贫困县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接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及早谋划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后的战略思路。”为此,是充分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将是我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并存和交汇的特殊时期,两者必须有机衔接、统筹推进。二是做好组织保障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统筹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确保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盘棋、一体化”推进。三是推动产业兴旺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乡村振兴重点突破。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充分挖掘我县镇村产业、文化、旅游等资源要素,着力打造一批集特色产业支撑、乡土文化融合、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宜居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小镇;借鉴大荔整县推进乡村综合整治模式,优先实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环境整治,努力做到“村村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实现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的统筹融合。要下大力气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社会风气,引导群众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四是强化人才支撑。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为此,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回乡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组建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完善第一书记选任机制,结合当前扶贫产业发展情况,调整选拔一批党性强、有经济头脑、懂经营、会管理、群众基础好的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担任村第一书记。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逐镇或逐村制定职业农民培训计划,重点要确保每个“联合党委+”、“党支部+”产业都有职业农民参与生产管理,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表彰奖励,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关于我区基层治理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专委会第一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