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发人:张晓民 渭体函〔2020〕59号
对市五届政协五次会议第42号提案的复函
民盟渭南市委:
贵党提出的《关于对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市场化的建议的提案》(第4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建设体育强市,完善政策措施,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体育消费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推进我市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 加强政策扶持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相关项目资金,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支持体育产业发展。
一是先后制定出台《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渭政发〔2016〕12号)、《渭南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渭政办发〔2018〕129号)等一系列配套文件。
二是建立健全全市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研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和政策,统筹解决体育产业重大问题。
三是在强化体育行政管理的基础上,实施管办分离、放管结合,放宽体育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通过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等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管理体育设施,按要求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四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向全市中小学生推行“校园冰雪计划”和“足球进校园”活动。
五是对陕西信达男篮(NBL球队)、天泽女篮(WCBA球队)、长安竞技(中甲球队)、华山国际滑雪场、卤阳湖益智园及渭南上上文化健身中心等11个中小微体育企业及俱乐部在政策、场地方面给予支持,在资金方面给予补助和贷款贴息扶持。
二、夯实产业基础
坚持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堵点与难点问题。2019年全市体育产业年度总额73.071亿元,占全市GDP总量3.99%,人均体育消费916元,占消费总支出7.1%。全市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满意度达96.97%。
一是聚焦体育赛事助推城乡发展。先后承办“丝绸之路”系列国际足球、马拉松、自行车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121项、近9000场次、参与人数1100万人次,累计带动相关行业实现经济收入达30亿元。其中,2018-2019年,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357项,其中社会力量参与225项,占比63%。全市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的体育设施2473个,占比35.9%。
二是加强项目建设发挥集聚效应。遵循城市发展空间结构,着力优化布局体育产业项目,构建“一心两翼三带多点全域联动”总体布局,以“体育+”“+体育”助推“三个经济”融合发展的产业新构架逐渐形成。其中,陕西唯一的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落户渭南;卤阳湖航空运动体验项目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同州湖景区入选首批(30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大荔沙苑被列为全国第一批(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华山仙峪等4个项目入选全国优选体育产业项目名录。
三、健全体育设施
一是不断完善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将体育设施纳入市县民生工程,“十三五”以来,建成融高标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射击馆于一体的市体育中心,场馆条件达到西部地区地级市一流水平。县级场馆全面提升改造,普遍建成“四个一”(游泳馆、综合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市现有体育设施6876个;健身站点3821处;建成体育公园26个;累计建成健身步道、自行车道1422公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7平方米,达到《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指标要求的126%。
二是体育锻炼人口快速增长。市县两级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现有各类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224个,会员人数98820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9820人(3.7人/平均千人);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23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43.6%。
三是破局“四荒”土地,变身“金角银边”。迅速响应 “三亿人上冰雪”号召,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先后在华阴市、临渭区荒沟、荒丘建成华山国际滑雪场、渭南龙尾坡必捷滑雪场。与信达地产展开合作,在中心城区建成信达体育广场;充分利用渭河滩地综合治理成果,建成集健身步道、体育公园、运动广场、运动驿站和健身站点等于一体的渭河全民健身长廊,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新增0.45平方米。
四是强化智能化、信息化场馆建设。作为国家首批大型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市体育中心于2019年完成了试点工程。通过与健康陕西人、渭南体育微信公众号实现互联互通。
四、加强支持力度
一是坚持为民所建为民所用。截止2019年,全市县级以上公共体育设施场地30个,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100%;全市符合向社会开放条件的学校303个,实施260个,开放率85%以上。市体育中心“一场两馆”全年开放达350天,每周开放时间超过56小时,年累计接待120余万人次。
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加快复工复产。强化防控措施,夯实“四方责任”,通过电话询问、线上视频的形式,对多家体育企业,特别是体育装配制造企业和体育健身服务企业,积极宣传陕西省体育局、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关于印发抗击疫情影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十二条措施》,问询解答复工复产问题。并组织市县两级体育主管部门,所属辖区内体育产业法人单位、私营企业、个体户参加“陕西省体育产业复工复产线上培训会”,指导我市体育企业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是拓宽就业渠道助力脱贫攻坚。充分开发沙地、荒地,建成西北首家1000余亩足球草坪培育生产基地,以生动的体育产业生产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我局与中国银行渭南分行签订了关于支持渭南市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的签订为渭南市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金融保障。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合作,共同探索“体育+金融”融合发展新路径。
五、下一步工作
一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开发适宜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二是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时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陕西省体育博览会等平台,加大本土体育企业宣传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满足我国东部体育用品制造产业西部转移过程中产业配套的各项需求,提升知名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落户渭南的吸引力。
四是打造完备的品牌赛事体系。通过构建 “丝绸之路”、“沿黄公路”、“渭河全民健身长廊”、“一县一品”等赛事工程,形成完备的品牌赛事体系。将渭南市建设成为城乡体育消费协调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协同、联动发展,“体、旅、文、商、农”融合发展的西部地区体育消费样板城市。
最后,衷心感谢贵党对我市体育产业的关心和支持,相信在以政协为代表的全市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体育产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也欢迎贵党继续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渭南市体育局
2020年8月24日
(联系人:王 鹏 电话:3035776)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