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非遗保护传承任重道远亟需强化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延慧、市政协委员祝力反映:我市非遗传承保护面临诸多困难,进一步生存发展任重道远,亟需高度关注。
一是传承人老龄化趋势明显。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代际结构失衡,其中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类项目60岁以上传承人占比超40%,华阴老腔国家级传承人张喜民、合阳提线木偶省级传承人雷应魁都已年近八旬,在其传承谱系中青年传承人占比不足10%。
二是代际衔接面临困境。多数非遗项目学习周期较长,且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因此很难长期吸引并留住青年群体。此外,非遗项目市场化程度普遍不高,传承人收入整体偏低,生存压力较大,年轻学员常常因收入微薄选择转行。
三是发展资金支持不够。我市非遗财政支持力度偏小。即就是在各类项目、各级项目内部,资金扶持也不均衡。
四是市场化水平较低。非遗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例如,部分非遗文创产品多为直接复制传统纹样的低附加值商品,单价低、利润少,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部分非遗项目衍生品开发滞后,销售过度依赖景区实体店或政府采购。另一方面,电脑雕刻、3D打印等现代技术对传统手工艺形成冲击。例如,剪纸行业受机器刻纸在产量和成本上的优势影响,市场份额受到挤压。
五是宣传推广手段创新不足。我市非遗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官方账号粉丝总量较少,传播内容在叙事维度、互动设计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创新不足。非遗国际传播主要依赖政府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非遗产品出口额较低。非遗项目多语种解说资料覆盖率较低,国际影响力有限。
六是协同机制有待完善。非遗保护工作涉及文旅、教育、农业等多个领域,但政府、企业以及非遗传承人联动较弱,尚未形成完善的跨部门协同体系。不同区域之间尚未构建起协同保护机制。例如,韩城行鼓、华阴老腔等项目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各自为战,未能形成“文化IP矩阵”,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建议:
一是构建活态传承多维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中小学将华阴老腔、剪纸等项目纳入音乐、美术必修模块;在渭南技师学院推行“现代学徒制”;在渭南师范学院开设非遗相关课程。推进非遗活态化进程。立足关中文化(渭南)生态保护区建设,构建家族传承、社区传习、节庆活化的生态化传承网络。深化服务性保护,依托重要节庆活动开展非遗传习活动,推动“非遗进社区”向“非遗在社区”转变。针对传承人老龄化较严重的项目,邀请资深传承人携手青年传承人组成“传承搭档”,通过短视频记录等方式建立传承人数据库,确保核心技艺实现“数字化存档、活态化传承”。
二是突破市场化发展瓶颈。鼓励非遗工坊转型升级为“创意赋能平台”,重点扶持市场潜力较大的非遗项目。建立设计研发中心和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产业化发展。加大非遗项目文创产品设计力度,大力开发中高端非遗产品。整合文旅、乡村振兴、中小企业扶持等资金,建立“非遗保护资金池”。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项目开发。
三是提升创新宣传手段。运用AI生成技术开发诸如华阴老腔虚拟歌手、华县皮影虚拟主播等非遗虚拟传承人。开展“非遗破圈计划”,策划“华山论技”全球或全国挑战赛、“黄河非遗青年设计大赛”等活动。鼓励制作双语纪录片,将华阴老腔与摇滚、合阳面花与时尚设计跨界融合,打造“传统技艺的现代叙事”案例。创建“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将非遗体验时长提升至游客行程总时长的30%以上。
四是大力推动协同治理。统筹文旅、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建立“非遗项目跨部门孵化清单”,明确各部门职责。例如,文旅部门负责项目挖掘与旅游转化,教育部门负责校园传承体系建设,科技部门提供数字化技术支持等,进而形成非遗项目的协同保护机制。推进区域协同对话,联合西安、咸阳、宝鸡等关中地区城市,尝试共建“黄河流域非遗数据库”,联合开发“关中民俗体验游”等路线,推动韩城行鼓与安塞腰鼓、华阴老腔与秦腔等项目跨界联动,形成“大关中文化IP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