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渭南段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的
调研报告
渭南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指示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大力推进黄河渭南段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按照市政协2024年度协商计划安排,市政协副主席毛平宇带队,市人口资源和环境委员会、市民进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于7月下旬赴临渭区、大荔县、蒲城县、富平县对黄河渭南段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8月上旬赴宁夏、内蒙古对黄河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考察学习,就推进黄河渭南段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形成一些思考和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水资源基本情况。我市地处关中东部,属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全市水资源总量13.13亿m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10.04亿m³,可开采量6.56亿m³,地表水资源量7.22亿m³,可利用量6.16亿m³,重复计算量4.13亿m³。全市非常规水资源总量3.05亿m³,其中雨水资源量0.48亿m³,微咸水资源量0.97亿m³,矿井水资源量0.18亿m³,再生水资源量1.42亿m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6m³,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5,全国的1/10,排列全省十个市(地)第九位,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m³的“极度缺水”标准。市境内有黄河、渭河、洛河三条大河及其支流,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8条。其中:黄河、渭河、北洛河为客水,三河过境客水多年平均来水量486.92亿m³。
(二)水资源利用情况。按照“四水四定”原则,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水资源监督管理。一是在节水方面,印发了《渭南市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及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方案》,建成各类节水示范单元563个,全市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率为81%。二是在非常规水利用方面,编制了《渭南市非常规水源利用规划》,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再生水利用等建设项目,2023年全市非常规水源利用量为0.47亿m³。富平县探索了“五水协同”的治水路径,实行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策并举,提升了县域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是在农业节水方面,示范推广高效节水技术140万亩,实现技术示范区节本增效10%以上。四是在水资源调配方面,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20.15亿立方米,实现了黄渭洛的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基本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
(三)水资源保护情况。印发了《渭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渭南市“380”岩溶水管理办法》《渭南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等文件,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治理。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定期开展水源地水质监测和公示,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实施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管控入河污染物,保护地表水资源。强化城镇污水治理,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0座,污水处理设计能力可达56万吨/日。设立河湖长2254名,推进河湖库清四乱等专项工作。持续抓好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
二、存在问题
黄河渭南段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与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资源动态管理不准,局部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对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建设历程跨度大、历史遗留问题多,我市长期以来存在底数不清、动态掌握不准等难题,成为地下水取用监管的最大瓶颈。如渭北“380”岩溶水还无法准确掌握补给量和许可开采量的平衡问题,扭转岩溶水水位快速下降趋势等措施还不够科学化。地下水开采缺乏统一规划,地下水超标开采、许可证颁发不规范等现象未能完全杜绝。
(二)水资源利用率不高,节水意识有待提高。部分领域缺乏水的经济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资源浪费,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田灌溉方式仍以漫灌为主,且存在不按用水量收费或者计时收费的情况,农业用水缺水与浪费现象并存。部分企业存在用水方式粗放等现象,近年来屡次被中省反馈存在违规取水用水问题,水资源保护问题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三)非常规水源开发程度底,浪费严重。污水处理中水、矿井水、雨水、盐碱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是对常规水源的重要补充。我市再生水输配管网建设滞后,管网覆盖半径小等因素,制约了潜在再生水用户的发展。大部分行业和企业未落实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的闭环,普遍存在“用清排污、单次使用”现象,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对水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未能将排洪与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一体化推进,雨水资源化利用仍存在短板。对盐碱水等其他非常规水的开发利用方面还缺乏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四)水资源利用监管措施不足,执法不够严格。我市对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缺乏科学统筹规划,工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问题突出,工业和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关管理执法配合协调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还存在偷用、超用等问题。用水权交易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利用行政和市场手段倒逼水资源高效利用、推动水资源优化配置效果不明显。
三、外地经验
(一)注重建章立制,夯实制度保障基础。这次考察的地区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问题,先后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节约用水奖励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银川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内蒙古节约用水条例》《杭锦旗中水利用规划》等几十部法律规划,从制度方面建立了多部门合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地生效,形成了有效的协调和管理。
(二)坚持多措并举,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四地市充分利用行政和市场手段,通过实施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推进工业废水多级循环利用和零排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非常规水资源化利用工程等措施,加大区域内水资源的增量。
(三)完善水价机制,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合理的水权分配和价格调节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阶梯水价促进企业和用水户节水,以高水价和高污水处理费推动企业积极采取节水措施、提升污水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技术,促进了污水资源化再利用,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
(四)强化科学手段,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在宁夏农垦贺兰山农牧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内蒙古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磴口县东新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等地,大到管理部门、大型灌区,小到专业合作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信息化、自动化程度高,做到了精准管理,为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工作建议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大力推进黄河渭南段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针对我市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统筹水资源规划管理
1.完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政策。制定和完善我市节约用水条例及管理办法,完善再生水利用实施方案,完善水资源监督管理措施,落实“秦岭北麓南山支流综合治理规划”要求,提升水坝拦沙调洪能力,补充用水需求。完善推进智慧水利建设规划,强化取水许可事中事后监管措施,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2.开展水资源基础调查。以地表水、地下水及非常规水源为调查对象,围绕水域空间、水储存量、水资源量、水资源质量、年度变化、重点地区水资源等内容,对全市域水体开展基础调查,全面掌握水资源空间分布、数量、质量和动态变化,摸清水资源“家底”,为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农业结构调整、工业发展布局、城市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依据。
3.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按照“四水四定”的原则,推进渭南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科学制定水资源使用规划,对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等情况全面考量,对丰水期以及枯水期进行合理调剂。严格管制地表水的使用与地下水开采,严格实行审批流程管控,对水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全面衡量,实现效率最大化。强化计划用水管理,对农业、工业等用水情况进行有效区别,生活用水在有效节约以及效率得到提高的基础上优先保障;限制高耗水工业,强制推行节水技术,实施水价调节政策,促使企业主动节水。
4.构建地下水监测体系。地下水监测是地下水管理和保护的“听诊器”,水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部门要建立覆盖全市的地下水监测站网和地下水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构建布局完善、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地下水监测体系,对地下水实行动态监测,准确掌握地下水总量,特别是渭北“380”岩溶水资源量,为后期有效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非常规水开发利用,弥补水资源短缺问题
1.提升城镇污水资源化能力。我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尾水达到地表类Ⅳ标准,具备中水的各种使用功能,且长年稳态运行,是我市可开发利用的最主要非常规水资源。住建部门要做好与县(市、区)发展规划的衔接,提高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的服务范围和工程水平,为城市提供景观用水、市政用水以及工业用水的同时,打造城乡结合统筹发展的绿地体系,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生态城市建设。
2.推动和实现工业废水多级循环利用。提升工业节水和资源化装备水平,按照使用功能分质处理、多级循环使用,从企业内部挖掘废水资源化潜力,从而达到节约其他水资源的目的。强化“审、批、取、供、用、节、排”全过程管理,新上工业项目全部达到领跑定额标准。
3.加强其他非常规水利用。将非常规水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打造“工业第二水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加强盐碱水、雨水、矿井水等其他非常规水的利用,整体规划实施一批微咸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水资源供应渠道。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灵活选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组合,增强雨水就地消纳和滞蓄能力,缓解干旱时节缺水难题。推进煤矿外排矿井水收集利用,在澄县、合阳、韩城、潼关等县(市)矿井较多的区域建设一批矿井疏干水处理工程及再生水回用工程,统筹用于工业企业、生态绿化等领域,并同时解决矿井水外排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建设平原水库,拦蓄利用雨洪资源。发改、住建、水务、行政审批、城投等部门要协同编制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实施一批再生水项目,借鉴富平县“五水协同”经验,在主城区及县级建成区规划实施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发改部门要用好政策项目窗口期,加强项目谋划与储备工作。
(三)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1.优先保障饮用水资源安全。优先保护渭北“380”岩溶水,关闭工农业用水井,遏制“380”岩溶水水位快速下降的趋势,保障渭北人民子孙后代的饮水安全。保护南山支流等优质饮用水水源地,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加快启动东涧峪水库、输水管道、配套水厂等工程建设,让秦岭北麓“优质山泉水”早日进城。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降低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开发强度,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鼓励陕西渭化集团使用再生水,将年置换出来的1000万m³以上的优质地表水用于城市居民用水,减少高新区自来水厂取用地下水,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2.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节水型企业、学校、小区、政府机关建设,抓好企业和灌区节水试点创建工作,在企业大力推广节水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改进城市桶装水灌装技术,综合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3.重点推动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建设。我市农业灌溉用水是水资源消耗量最大的行业,农业部门要积极推进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建设模式,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逐步替换漫灌技术,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水源净化储备及灌溉渠系配套工程、农田排水碱工程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农业节水质的提升。推广粮食、果业、设施农业和畜牧渔业为主导的农业节水技术模式,鼓励开发利用微咸水进行农田灌溉,有条件的地区可引进微咸水淡化技术和适宜微咸水的作物。加快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利用国控在线计量、农灌“以电折水”样板井建设,推进信息化、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工作,建设灌区水利通讯专网、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灌溉水量调度系统,提升灌区科学调度决策水平,达到减少水资源浪费和节约的目标。
(四)实施水资源综合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在规划与管控、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污染防治等方面,针对未经批准擅自取水、污染物排放、破坏水生态环境等突出违法行为,结合各部门专项行动,推动公检法司协同配合,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效能。
2.推进水生态系统治理。要以保护和自我修复为重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加快水源涵养林保护。统筹河流上下游系统整治,逐步修复受损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科学核定水域纳污净化能力,合理设置入河排污口,保证水功能区达标。做好水源涵养,科学防控水土流失,促进水生态系统的科学保护与修复,提高水资源风险应对能力。
3.加快区域调水工程建设。加大黄、渭、洛河等客水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引汉济渭”“东庄水库”“古贤水库”“引清济湭”等调水工程,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充分利用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调整机遇,争取更多的水资源分配量。扎实做好跨流域水量调度工作,解决缺水问题。
4.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大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水沙调控等领域重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对有效地下水补给与回灌技术相关研究,扭转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实现地下水资源的有效补给。开展渭北苦水盐碱地改良修复试验研究,调整田间水盐平衡,探索高效合理的改良技术和模式。积极争取非常规水源利用、工农业节水技术等水资源利用科研项目,为黄河流域渭南段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技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