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渭南医疗综合服务能力的建议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协常委姚明德、列席委员张晓玲反映:目前,渭南市医疗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优质医疗资源能力发展还不均衡,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疗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医疗资源能力不足。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原则,地市级区域每100-200万人口应设置1-2个地市办三级综合医院,争取建设达到三级。目前我市现有常驻人口463万,按规划应设置5家三甲综合医院,而实际只有渭南市中心医院1家。按照三甲综合医院标准设计建设中的还有2家,分别是渭南市第六医院(又名市传染病医院)和渭南市人民医院(又名市妇幼保健医院),但三甲创建还需要一个过程。与我们比邻的铜川市现有常驻人口71万,三甲医院4所,三级医院1所;咸阳市常驻人口395万,三甲医院5所,三级医院3所,与之相比渭南市三甲医疗机构明显偏少。
二、医卫行业病源流失,医保基金外溢严重。群众看病首选西安,除了急危重病、疑难病不得不去,一些慢性病、体检、常规检查也会选择去西安。此外,据了解,我市2023年度医保总基金48.84亿元,异地支出21.56亿元,占比44.14%,其中城乡居民基金总收入36.74亿元,异地支出14.75亿元,占比40.14%,职工基金总收入12.1亿元,异地支出6.81亿元,占比56.28%。从数据分析,城乡居民对本地医疗资源信赖度更高,而职工群体向外性的选择更严重。
三、医技人才流失严重,医卫队伍建设需要重视。医疗卫生专业人才整体缺乏,与医疗迫切谋求发展的矛盾突出。由于城际之间收入差异等因素影响,人才流失现象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据不完全统计,渭南市主城区每年医技人才流失数量达百余人。特别是从2020年起,西安市新建、扩建、改建13所三甲医院,形成了人才洼地,加剧了虹吸效应。预计2025年6月竣工的渭南市第六医院,规划设置床位1000张,按照国家标准床位与人员比1:1.5计算,需要1500名医护人员;今年10月竣工的渭南市人民医院,规划设置床位1000张,按照国家标准计算,同样需要1500名医护人员,而该院目前只有886人,缺口达614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只提到新招聘基层卫生健康人才180名,如果要从各县级医院调配人才,从一个医生10年成长期来看,渭南市医疗人才被稀释后,发展后劲乏力。
为此建议: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渭南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盘活现有医疗资源,充分优化平台建设,真正实现市区医疗发展一体化。在机构设置、编制配置、人员配备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适当倾斜,补齐短板,破解群众“看病难”问题,切实提升全市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如加快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第六医院(市传染病医院,专科医院)建设步伐,制定人才计划,提早储备、引进人才。
二、以渭南主城区公立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为基础,优化医疗资源,尽快提升渭南主城区高效医疗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就医需求。目前,位于主城区的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临渭区中医医院等医院发展迅猛,尤其是渭南市第二医院自2018年搬迁新址以来,医疗服务能力不断优化,而且已经纳入三级医院管理。如果在此基础上尽快提级优化,形成有效的主城区市级优势医疗资源,将会缩短提升市级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时间,并节约医疗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区一体规划。
三、上划市管,进一步补齐医疗综合服务能力短板。将辖区内条件成熟的公立性综合医院上划市管,这样既能迅速落实《规划》要求,又能快速缓解三级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经过深入实地调研,为尽快扩大市级优质医疗资源总量、增加市级综合性医院数量和等级,结合渭南主城区实际,建议将渭南市第二医院上划市级管理,并积极开展好三甲医院创建工作,缓解供需矛盾。市级综合医院数量的增加,能够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减少医保资金外流的压力和风险,实现常见病、危急重症不出渭南的诊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