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文苑政协文苑
大禹凿龙门的神话传说
发布时间:2025/1/8  浏览次数:2428 次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渭南市政协-政协渭南市委员会、渭南政协



大禹凿龙门的神话传说

/ 冯双民  董群艺


黄河冲出龙门流过关中平原,孕育了华夏文明。在韩城一带自古以来流传着“禹凿 龙门”“鲤鱼跳龙门”“禹王锁蛟”“禹王植桑”“桑树坪”等众多神话传说。这些传 说故事使地处黄河中游的韩城,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先从禹王父子说起。上古时期黄河泛滥,严重威胁着两岸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禹的 父亲鲧自告奋勇治理洪水,他只堵不疏,治水失败,被舜帝斩于羽山。大禹继承父志, 采用疏导的办法,凿开龙门,驯服了黄河,完成了父子两代人治理黄河的夙愿。在韩城 黄河沿岸至今传诵着禹凿龙门、禹王锁蛟、禹王植桑等神奇传说。后人为了纪念大禹, 将“羽山”更名为“禹山”,并手植柏树以兹纪念,“禹王柏”至今扎根禹山主峰,虬 枝盘绕,生机盎然。

“禹凿龙门”的故事在黄河西岸被世世代代的韩城人传颂。传说中大禹带领万民挑 走了积石山的乱石,疏川浚河,历经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将河水引到龙门山。但 眼前高耸入云的龙门山横亘绵延,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大禹登上山顶,看到了他的父亲 鲧治水失败的遗迹,又看到无边无际的洪水淹没了山脚下大片的农田,便决心开凿龙门, 让滔滔的河水从龙门奔流而过。大禹在龙门山相公坪召集能工巧匠商议开凿龙门之事, 大家纷纷献计献策,齐心支持大禹的设想和主张。

人心齐,泰山移。大禹一声令下,身先士卒,带着族人挥舞石斧、骨铲、木耒,齐 心协力,开山凿石。谁知他们辛辛苦苦挖了一天,好不容易挖开缺口,时隔一夜,第二 天又长平了。大家并不气馁,继续挖。你向下挖,它朝上长。一连多天都是这样,大禹 只好暂时停工,逐向附近百姓调查了解情况。

这天,大禹在山上遇见了一个身穿黄袍的老人。问道:“请问老者,这龙门山怎么 挖了还能长呢”?老人神秘地向脚下一指,说:“此山乃龙门山也”,老人把“龙”字 咬得特别重!大禹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这阻挡黄河入海的大山竟是一条巨龙!大禹刚要 拜谢,那老人却不见踪影了。大禹心生一计:只有连续挖山,不给巨龙喘息机会,才能 达到开山的目的。于是,他又召集族人说明真情,并发动大家不分昼夜,连续不停地开凿, 不让巨龙有一分一秒填平缺口的机会。就这样,巨龙终于被拦腰斩断了,黄河之水像久 困的猛兽一样,冲出龙门,浩浩荡荡,一路向前,汇入大海。从此,黄河流域百姓得以 安居乐业。“禹凿龙门”的伟大壮举,既给韩城先民创造了优越的生存条件,更给后世 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黄河冲出龙门咆哮向前的气势,成就了千古流传的“鲤鱼跳龙门”的神话传说,并 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拼搏的勇气和神奇的色彩。

相传每年三月,黄河鲤鱼都要成群结队拼命地从下游逆流而上到最上游产卵,确保 其后代繁衍不绝。当鲤鱼从下游逆流而上, 进入龙门峡谷后,河道陡然变窄,水流湍急, 真可谓“无风三尺浪,平地一声雷”。鱼群为了抵消水流的冲击,只得拼力蹦出水面, 跳跃前进。

这个神话传说,实际上是一种“物竞天择”的自然现象。但是,人们把美好祈愿寄  寓其中:认为鲤鱼只要跳过龙门,并经禹王在额头点红之后,即可幻化为龙,一步登天。 后来,人们把莘莘学子金榜题名称为“鱼跃龙门”,而金榜上的名字“点红”,也由此  而来。据传,他不光给跳到第一的鲤鱼“点红”化龙,他还会用开凿龙门的巨手,在没 跳过龙门的鲤鱼头上轻轻抚摸,鼓励它们继续练功,再接再厉。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黄河水不断地在变清,水清鱼红、鱼跃龙腾的龙门 奇观更加吸引八方来客。

另一个古老神话故事就是“禹王锁蛟”。据说,当年大禹凿龙门时,龙门山其实就 是一条阻碍黄河水进入大海的紫龙,它有个最小的女儿叫做“蛟”。大禹凿开龙门,将 紫龙拦腰斩断,紫龙临死时化为紫气,唤来女儿蛟龙,让她阻止大禹治水。于是到了 6 月, 蛟龙抓住时机,兴风作浪,淹没万顷良田,人畜死伤惨重。大禹站在黄河岸边,看着眼 前的灾民无家可归,不知所措,这时旁边有一老石匠向大禹献计:“锁蛟急如火,我愿 献石锁。”于是大禹和水手们将蛟龙用大石锁锁在龙门出口的河心巨石上,从此黄河岸 边一片安宁。

大禹石锁蛟龙,让其镇守黄河成为韩城的守护神,千百年来给韩城这片土地上留下 了代表富裕的缕缕紫气和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

大禹一边治水,一边帮助沿岸人民发展生产。有一天,有只大雕来到大禹身边,对 他说“栽桑树,养金蚕,能致富。”大禹听后即动员先民们在“错开河”两岸山上栽植 桑树,以这样的方式弥补父亲当年错开河道的失误。3 年之后,河两岸绿意盎然,人人 采桑,家家养蚕,农户的生活渐渐地富裕起来。为了纪念鲧和禹,人们将这错开河道的 地方取名为“桑树坪”,并称这一美丽故事为“禹王植桑”。

大禹献身治水大业 13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凿开龙门,导引黄河归于大海, 他公而忘私的高尚精神,百折不挠的非凡品质,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不仅留给了韩城 人民,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黄河龙门文化的基因。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中华“龙图腾”的传说
[下一篇]:山河圣地祭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