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文苑政协文苑
秦国“堑洛长城”今何在?
发布时间:2021/8/23  浏览次数:3319 次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渭南市委员会-渭南市政协-政协渭南市委员会、渭南政协

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23

渭南市政协文史和港澳台侨委员会

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秦国“堑洛长城”今何在?

陕西蒲城 冯宝哲

万里蜿蜒于中华大地的长城,以其无比宏伟的雄姿久闻于世,像巨龙般腾越在崇山峻岭、沙漠戈壁之中,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由城关、城墙、敌台、烽火台等构成的防御体系,它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几千年来,由各族人民反复多次修筑而成,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成为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项光辉灿烂的瑰宝。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经历了长久的岁月和人为的破坏之后,许多古长城已到了十分零落的程度。但是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因险制塞、呈现着千姿百态、无一类同的奇丽景观,体现了建筑上的艺术才思。长城内外我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交往,终于突破人为的分割阻碍,已凝结成统一团结和睦友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长城作为我们中华伟大文明古国的象征,既是我们民族感到自豪、也为世界各地人民所向往,它将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重大的贡献。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

1987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具体所指一般认为当是嘉峪关至山海关之明长城。但是作为关心历史的读者诸君可曾知道战国时期秦国修筑最早的“堑洛长城”在哪里吗?笔者愿与大家共探其详。

春秋战国时期,在陕西省北部甘肃省东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等地区,居住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在古代文献中,他们被称作“戎”或“西戎”。早在西周末年时,西戎势力就日益强大,他们协助申侯杀死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颠覆了西周的政权。后来,西周之地的大部分地区都被戎人占据。到春秋初期,从西戎中分出一支,他们率先地接受中原文化,并通过对附近戎人部落的征服,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形成了秦国。

《史记·秦本纪》简公六年(409),令吏初带剑。堑洛,城重泉。”《史记·六国年表》秦简公六年"初令吏带剑。”秦简公七年(408)“堑洛,城重泉。初租禾。”笔者倾向于第一种意见,因为我的故乡就在古重泉附近,老家车渡村之北紧靠洛河就有“堑洛长城”的烽火台遗址,如今其地还安葬着我逝去的双亲,是我永久怀念的圣地。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消失在黄河下的县城 ——民国平民县设县之始末
[下一篇]: 黄河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