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五届政协五次会议第81号提案的复函
民建渭南市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建议》(第81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科技局围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科技人才扶持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积极发挥科技人才作用,为创新型渭南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科技人才保障。
一、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组织推荐18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申报中省市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科技新星;推荐20多名科技人员入选“渭南标杆”,培养“百名科技人才”115名。二是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农业科技园区23个,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1个。三是开展“渭南科技创新大讲堂”16期,培训相关科技人才,共约2400多人次。四是建立科技资源数据库1个,录入信息2000余条,其中科研仪器设备190台(套)、科技创新基地18个、科技人才624人、科技成果66项。五是认定反向科技特派员18名,组建特派员科技产业服务团20个。
二、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工作措施
(一)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科技人才聚集提供支撑。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施展才华舞台。一是创建和提升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资源共享空间。二是组建陕黄河金三角创新创业联盟,为渭南、临汾、运城、三门峡三省四市协同创新发展和人才聚集搭建服务平台。三是承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10余场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聚集提供有力支撑。
(二)注重科技人才培养,为激发人才活力提供服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科技人才培育和评选。一是组织推荐上报陕西长旗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凯华才、市农技中心赵伟和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石美荣3名同志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推荐陈军等18名同志参选省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科技新星。二是推荐20多名科技人员入选“渭南标杆”,培养115名“百名科技人才”。三是邀请中省行业专家为我市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家进行专题辅导,举办“渭南科技创新大讲堂”16期,培训相关科技人才,共约2400多人次,科技人才服务渭南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加强科技合作共建,为统筹人才资源提供机遇。一是加快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建设,与同济大学合作,共建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二是发挥渭南驻西安科技工作站作用。促成西安交大、西安理工等高校院所来渭考察,组织校企一对一精准对接42次,协助签订校企合作项目7项。三是在上海举办了渭南·同济高新技术产业招商推介会,在北京举办了第六届黄河金三角投资交流合作大会暨多彩金三角——高新技术产业推介会。签约高新技术产业项目10项,通过合作交流,为科技人才提供广阔发展机遇。
(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基层人才创业拓展空间。
一是及时制定和落实鼓励基层人才政策措施,加大基层一线特别是重点扶持区域的人才支持力度,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大、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人才队伍,积极宣传基层优秀人才,营造科技人才扎根基层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技术输出单位的合作,建设县域科技试验示范站,发挥星创天地、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引智示范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作用,为促进乡村人才交流合作提供机遇。三是持续优化基层人才选育环境。出台“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具体措施办法,为基层创新创业平台进行奖补,支持基层人才参加各类评选活动。四是组织69名三区人才下沉到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认定18名反向科技特派员,组建20个特派员科技产业服务团,加强基层人才技术服务, 501个贫困村实现了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
三、下步工作思路和保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培育,优化人才服务,开展合作交流,积极为渭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一是深化体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创新创业办法,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二是运用政策鼓励,催生人才创新创业动力。贯彻落实《渭南市科研人才落实“三项机制”实施办法(试行)》、《渭南市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具体措施》和《渭南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运用政策鼓励,激励机制,进一步催生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
三是强化培训培养,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加强科技人才的服务保障和培训培养工作,积极为各类科技人才在选拔评选和培训培养工作中提供服务保障,进一步提升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能力素质。
渭南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8月13日
(联系人:曾春华 电话:2933662)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