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移民搬迁和扶志扶智工作的几点建议
潼关县易地扶贫搬迁已完成秦岭苑、民生苑两个集中安置点的建设任务,已完成交钥匙405户1535人,完成安置任务的100%。扶志扶智“讲习所”达到了村级全覆盖,“讲习所”做法被省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号宣传推广,发挥了较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脱贫攻坚工作先后受到省、市扶贫办的通报表彰,“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被市委市政府作为优秀工作案例推广,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是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培育还不够。部分贫困群众主动发展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主动谋划,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够,能力欠缺,在扶斗志,强技能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二是贫困户家庭教育意识淡薄。部分贫困户家庭在重视子女教育方面比较欠缺,有些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上到初中或高中就终止学业外出务工;大量村级小学撤并后,部分小学孩子要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上学,还有些家庭只有在县城租房陪读,为贫困家庭增加了教育负担。 三是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入住率低,配套实施还不完善。安置小区的绿化、硬化等基础设施还不到位,物业管理、小区的安保等还是空白。如何提高入住率、解决安置群众的就业是当前工作的燃眉之急。
为此意见建议
(一)强化宣传引导,增强脱贫信心。一是要耐心宣讲政策。通过媒介宣传,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宣传中央和省市县脱贫会议精神及最新要求,宣传全县贫困户产业发展特惠扶持政策和行业扶贫政策措施,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二要推进典型带动。深入开展“每月一星”“最美脱贫致富能手”评选表彰活动,为贫困群众树立一批身边看得见,学得来的先进典型,不断激发贫困群众求变求进的斗志。三是要树立正确导向。通过电视评论、媒体宣传、刷写标语等方式,倡导自强、勤劳、博爱、奉献的良好社会风气,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强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四是要将脱贫与防返贫并重,巩固脱贫成果。要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项目,脱贫不脱政策,确保贫困群众真脱贫。
(二)强化技能培训,增强致富本领。一是针对现有发展的产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群众做好服务。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督促落实扶贫产业补助、电商扶贫、扶贫小额信贷、财政贴息等产业扶持政策,着力在每个村培育3—5个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当地贫困家庭实现脱贫增收。三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贫困群众多渠道转移就业。大力开发适合贫困人口的公益性岗位,让走不出去、有就业能力的贫困群众能就近就业,特别是要抓好易地搬迁群众的技能培训,保证每户至少一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三)强化素质提升,提高贫困人口文化水平。一是改善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降低贫困群众教育成本,让贫困群众子女接受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二是鼓励引导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减少贫困代际传递。同时通过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逐步提高贫困群众的文化素质。三是充分发挥 “讲习所”、 农家书屋的作用,邀请退休老干部,退休老教师,发挥余热,向贫困群众传播先进文化理念和先进文化价值,满足贫困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求,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自觉革除生活陋习,形成文明乡风,提高致富能力。
(四)加快完善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快建设安置区幼儿园、小学,满足搬迁群众子女的上学需求;二是组建社区党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室、警务室、农贸商场(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搬迁群众的生活需要;三是对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过程中的“水、电、气、网”入户办理,搬迁后的产权办理、子女入学等各项手续,相关部门要分阶段集中受理,“一站式”审批,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办事;四是引入物业管理机构和社区服务人员,探索由县政府牵头组建移民搬迁物业服务公司,让搬迁群众融入式管理,并在各安置区成立相应的物业分支机构,统一为安置区搬迁户提供物业服务。形成政府搭台、市场运作、搬迁群众参与的管理体制,让搬迁户切实感受和适应、融入城市(镇)生活,加快农民变市民步伐,开启搬迁群众富足安康的新生活。
(五)拓宽就业安置渠道,确保安居乐业。安居只是基础,乐业才是保障。一是要要建立搬迁群众信息平台,及时收集搬迁群众需求信息和社会用工信息,公开发布技术服务培训信息,农产品销售信息,实现信息互通,帮助搬迁群众拓宽就业渠道;二是适时开展创业、就业咨询指导和信贷支持,增强搬迁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整合人社、教育、扶贫等部门资源在培植加工、运输、商贸、旅游等行业实现就业,逐步实现传统农民向市民或工人转化;三是要设立搬迁群众转移就业专项基金。为在城镇集中安置的搬迁群众转移就业提供贷款贴息,同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做好搬迁户信用等级评定和贷款信用等级证发放,为搬迁群众提供创业信贷支持。(通讯员张宝侠)